社会上普遍认为教育科研搞得好的老师,就是做了多少省、市级课题,发表了多少教育教学论文,获了多少奖,把搞教育科研与‘获奖专业户’画上了等号”。
不仅如此,许多学校的教育科研还存在着以下的误区。
误区一:要求教师人人有科研课题。
不少地方和学校,不顾教师的研究水平等实际情况,要求教师人人确立至少一个科研课题,并以此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一项硬性指标。教师不得不冥思苦想找课题,绞尽脑汁搞研究。几年下来,课题研究没搞出个所以然,却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真是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误区二:要求教师人人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发表。
现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考核教师业绩时,制定了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的要求。教师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都要有相应的职称论文发表的硬性条件。不少教学业绩优秀的教师因为没有论文发表而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无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网上抄袭和请他人帮忙发表论文等舞弊之风的蔓延。而且,教师们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发表论文上,难免耽误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工作需要不断反思,不断研究,这是无可非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不是为了研究出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教育理论。所以说,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文章,而是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自身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