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夹设为首页
论文邦,感恩回馈新老客户,发表论文即赠优惠劵(四种优惠券不能重复使用),每月前50名发表论文客户还可享受更大优惠,老顾客重复发表优惠更多哦! 欢迎踊跃投稿!即日起,关注论文邦公众微信平台更多优惠券等你来拿!
论文邦 >> 论文发表新闻 >> 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简记


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简记

日期:2010年06月20日   来源:原创   热度:
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简记吴嘉先树诗刊编辑部于九月二十日到二十七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诗歌理论座谈会,邀请了北京和外地的部分诗歌理论工作者,以及《文艺报》、《星星》、《海韵》、《诗探索》的代表,共二十三人。他们是丁力、丁芒、易征、孙绍振、尹在勤、任愫..
 

职称论文发表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简记
吴嘉先树
诗刊编辑部于九月二十日到二十七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诗歌理论座谈会,邀请了北京和外地的部分诗歌理论工作者,以及《文艺报》、《星星》、《海韵》、《诗探索》的代表,共二十三人。他们是丁力、丁芒、易征、孙绍振、尹在勤、任愫、严迪昌、李元洛、杨匡汉、吴超、吴思敬、宋垒、何燕平、张同吾、阿红、陈犀、罗沙、金波、钟文、郑乃臧、高洪波、黄益庸、谢冕。
粉碎“四人帮”以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产生了许多好诗,其中有不少是新人新作。它们或因深刻反映了人民所关切、所思考着的问题,大胆干预了生活,使人振奋;或以其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扫过去那种八股陈腐气息,给人愉悦。但是,随着诗人们的大胆创新和探索,也出现了一些被称为“新奇”“古怪”的作品,并由此在诗歌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对一系列诗歌理论问题的争论。诗刊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就是通过自由讨论,展开学术争鸣,对当前诗歌创作和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一些具体分析和研究,以期促进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使诗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座谈会讨论的内容比较广泛,与会同志对当前诗歌创作情况和许多理论问题,都坦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展开热烈的争论。分歧较大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今后新诗应遵循什么道路发展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首先涉及对新诗六十年,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道路,成败得失的评价。基本上是两种意见,一是基本肯定,一是基本否定。丁力同志认识,中国新诗的发展,总的说来没有脱离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中国虽有曲折,如脱离群众和欧化倾向,但很快被克服,因此,除去十年浩劫以外,新诗发展的路子总是说来是越走越宽,谢冕、孙绍振等同志则认为,在新诗的发展进程中,从二十年代以后,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主要是忽视和否定了对外国诗的学习,使新诗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宿敌。另一方面,解放后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使人们不敢讲真话,发展到后来“假、大、空”盛行,用以言志抒情的诗,不能不走着越来越窄的路。易征、黄益庸、尹在勤等同志对新诗发展情况作了具体分析,他们认为从全国解放到1957年,新诗有长足的进步,路子越为越宽;1957年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产生过许多好诗,但由于“左”的干扰,总的说是路子越来越窄;十年浩劫期间没有诗歌,是空白;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诗歌又开始发展前进,路子越来越宽。所以,近三十年中新诗发展的状况是:道路时宽时窄,有时某些方面宽、某些方面窄。他们不同意“越来越窄”的观点,说如果真是这关,那现在的这批新人根本就不会出现。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不同认识,对今后新诗应循什么道路发展,有几种看法。丁力、李元洛、尹在勤等同志认为,今后应该以古典诗歌和民歌为基础,吸收新诗六十年自身发展的长处和经验,正确借鉴外国诗歌,鼓励诗人在艺术上的独创和探索,不断发展新诗。谢冕、孙绐振等同志则认为今后新诗发展总的道路不能以古典诗歌和民歌为基础;因为过去我们强调民族化和群众化,总是与“维护传统的纯洁性联系在一起”,而且看待传统“往往是凝固的、不变的、僵死的,同时又是与外界隔裂而自足自方的”。另外,有的同志更明确地提出,现在,我们主要应该打开眼界向外国学习,也可以通过“引进”促使新诗走向“现代化”,这是今后新诗发展的必然趋势。严迪昌等同志认为,新诗发展的道路应该宽广,多样,不必人为地去规定一条什么发展道路。
二、关于诗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现代化”问题
诗歌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一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点大家意见一致。但是由于对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和规律的理解不同,对诗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也产生了分歧。
有的同志认为,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诗要反映现实生活。罗沙同志指出:现在有些诗,写生活的少,轻飘的东西多,有的诗不是面向现实,而是回避现实。另外,诗要对现实起作用,首先就要让人看懂,现在有人追求写一种使人看不懂的诗是不好的。
吴思敬、钟文同志认为:正是诗与现实的关系,决定了诗的发展将逐渐抛弃现实主义而走向“现代化”。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思维也在发展,抽象能力越来越高,就不满足于具象地反映生活的低级艺术形式。现代外国诗的假定性强,变形,节奏快,这是今天诗发展的方向。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绝不可能主流。有些诗让人不懂,不是艺术的荒谬,而是因为今天读者的文化水平低。
孙绍振同志认为:我们不能只习惯于研究诗的生活内容而忽视对艺术方法和艺术手段的研究。艺术还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一定与生活的发展完全一致。正象我们不能只看到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而忽视了地球自转一样,只看到诗反映生活而忽视了诗歌艺术本身。“艺术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还是心灵的创造”,把“表现人生的手段变成革命斗争的武器是偏颇的”。艺术发展的成败得失就艺术与社会两点来讲,艺术本身的原因是内因,社会原因是外因。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前期,在新诗艺术上贡献大的诗人恰恰是那些脱离人民生活的、不革命的诗人,如戴望舒、徐志摩等,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

上一篇:抱怨这外,抱怨那个,不属于诗人的气质
下一篇:关于学习外国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龙源网

 论文邦-值得您信赖的代发论文公司,论文发表网代理教育论文发表、医学论文发表、经济论文发表、建筑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等

 论文发表服务!

 住建政研(北京)建筑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07007717号

 © 2009 lunwenb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