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发表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发表就没有科学价值。
我不否认,作者是很有想象力的。梦中的岛抖动着肩膀,抖落了青色的椰子,震动了月光下的海水,这很有意境,而且很美。但是,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作者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什么思想,那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来的。一个椰子掉进海里,不管你赋予它什么样的想象的或感情的重量,恐怕也不能“使所有的心荡漾”起来吧?“轻雷”指的是什么?椰子落水的声音能和雷声(哪怕是“轻雷”)相比拟吗?海南岛并非热带,椰子也没有离开故土,它为什么要,又向谁去讲述“绿的家乡”?讲述的目的和意义又何在呢?
我举上述的两首诗为例,并不是说它们是“朦胧体”的代表作,比这更滕胧的还大有诗在,它们简直是梦幻,是永远难以索解的“谜”。
“朦胧”并不是含蓄,而只是含混;费解也不等于深刻,而只能叫人觉得“高深莫测”。我猜想,这些诗之所以写得“朦胧”,其原原可能是作者本来就没有想得清楚。我们再看近几年来出现的以艾青的《在浪尖上》为代表的许多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好诗,尽管它们在风格上各有特色,却毫无例外都是不晦涩的、读得懂的。初读一遍,立即在心里引起共鸣,细读几回,越觉得“此中有真意”。请举《小草在歌唱》中的一段为例:
……
我曾苦恼,
我曾惆帐,
专制下,吓破过胆子,
风暴里,迷失过方向!
如丝如缕的小草哟,
你在骄傲地歌唱,
感谢你用鞭子
抽在我的心上,
让我清醒!
让我清醒!
昏睡的生活,
比死更可悲,
愚昧的日子,
比猪更肮脏!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