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要职称论文发表、还是要教育论文发表,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杂志的真伪,鉴于现在发表论文出现的供小于求的局面,很多杂志社只顾自己挣钱,完全不顾论文发表后作者是否能顺利评上职称,是否能顺利毕业,在各大论文发表网的推波助澜下,演绎了无数的问题刊物,增刊、一号双刊、副刊、假刊、论文集等等,广大作者在选择论文代发机构时一定要注意对作者利益的保障措施是否到位,永远别轻信他们的诚信口号。
教育科研课题,宏观地讲,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微观地讲,则是论文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课题,才会有课题的研究及其相应的方法,最后才是表达课题研究成果的语言形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经商的,一方面有人为找不到商机、找不到市场犯愁,另一方面每天都有富翁产生;搞经营、搞管理的,一方面有人埋怨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每天都有提高效率的经营策略诞生……同样,搞学术研究的,一方面有人一辈子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另一方面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有题目不一定有论文,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没有题目一定没有论文!在整个教育科学研究,或者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课题的选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也曾精辟地谈到:“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确实,科学研究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提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意味着选定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选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步骤,标志着具体科学研究过程的正式开始。
一、选题的重要意义
(一)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着教育科研的 成败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道出了“选对了题目,等于 论文完成了一半”的深刻哲理。所谓“选对了题目”,包 括两层含义:一是选题与教育要求相符合,二是选题与研 究状况相适应。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 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选择的课题具有客观意义和学术 价值,随之而来的课题研究才会有意义,在课题研究基础 上写成的论文才会有价值。否则,如果选择了一个既无实 际意义又无理论价值的课题去研究,即使课题研究最后能 完成,也是没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在选题时,还要考虑 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如果课题的内容、大小及难易程度都非常适合于研究者,课题研究就能顺利进行,成功的希望也就比较大;反之,成功的希望就小,或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从此意义上来讲,选题恰当,尽管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成功,但至少预示着成功即将到来,即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为研究活动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确立了研究题目,可以使所有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到一点上,从而会大大增强研究工作的效率。漫无目的的研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更不要说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严格地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在文章的写作上则体现为没有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杂乱无章,缺少可读性。
(三)从思维角度来看,也必须把选题作为课题研究的起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有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明确的目标,才能加大人的心理活动的势能,使研究者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杜威曾经提出了人类思维“五步骤”的经典模式:①感到某种困难的存在;②认清是什么问题;③搜集材料,进行分类,并提出假说;④接受或抛弃试验性的假说;⑤得出结论并加以评价。这是解决问题的公式,而科学研究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内容的。实际上,在教育研究中,从开始感到困难的存在到最后认清问题,就是一个选题的过程,是课题由模糊到明确的过程,看来,按照杜威提出的思维模式,也应该把选题作为思维,作为教育研究的第一步骤。
二、课题的类型
目前,教育课题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种。
(一)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
研究同一个课题,得出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学术观点,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若选题相同’而观点却毫无差别,那就势必成为重复研究,这样的学术论文是没有价值的。有些问题已有定论,如果对此再没有高于通说或异于通说的新问题,就不能将其作为研究课题。批驳、修正已有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参加学术讨论,就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方法和认识材料的差异,决定了认识成果的不同。在同一课题研究中,不同的认识成果并存,就产生了学术争论。学术争论便于澄清问题’深化认识,使教育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也许,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争论是司空见惯的,在教育研究中,对一些热点问题,特别是不定论问题的认识,也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针对已有通说、定论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对某些课题一向没有争议,或争议不大,或者通过争议,某种观点已成定论通说,如果发现这样的学术观点有偏颇,就要及时进行批驳。纠正通说的论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有时会对一系列学术问题的探讨产生影响,也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
(二)深化、补充已有的观点
深化、补充已有的观点就是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以丰富、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也是相对的,它必须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待于扩展;它只是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有待于深化。扩展和深化前人的认识,是不断接近客观真理的认识手段。
客观地讲,任何一种观点的形成,任何一种理论的完善,都要经过一个从不够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够深入到比较深入的发展、演化过程。更何况教育研究还很年轻,许多内容还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阶段,一下子就彻底解决一个学术问题,一下子就彻底完成一个课题,都是不切实际的!教育学术观点需要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中。不断深化、发展和升华!
(三)赋予已有的理论以新的实践意义
能动地指导教育实践,有效地服务于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科研究中所应追求的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实践的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些传统的观点需要赋予新的内涵。
(四)探索性研究课题
探索性研究课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从事探索性研究,一般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利用,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借鉴,研究难度较大,要有勇气,还要冒风险,也可能要付出代价。探索性研究的课题可大可小,大到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小到解决一个十分细小、以至一直未曾被人注意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只要有意义,都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课题。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这一课题,要立足于教育实践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个人的能力条件,慎重行事。不要只贪图一鸣惊人,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自造一些并无多大意义的新名词。只有以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基础的独创,才是有意义的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