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教育部不要求所有硕士、博士研究生都必须发表论文,个别学校对此的相关要求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决定。
教育部做这种类似的说明,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很多高校把学位与英语四六级考试强行挂钩,教育部的态度是“不强制”;当媒体报道高校将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教育部强调那只是个“建议”。很多人为研究生论文发表而苦恼,原来并非教育部的本意,而是学校自己的主意。这样自上而下的转变,其实并不奇怪。“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中国官场上的“执行力”,向来都是令人惊叹的。
这种“执行力”,不仅对上好交差,对下也好处理。比如,上级的命令是“不强求”,意思就是有的要求,有的不要求。接到这样的命令,下级势必犯难:究竟是要求呢,还是不要求?哪些人要求,哪些人不要求?是多数人要求,还是少数人要求……这样的绕口令,着实伤脑筋。但是没关系,上有千般妙计,下有一定之规,“规”的要义就是“一刀切”。因此,“不强求”执行起来就是“强求”,“不强制”执行起来就是“强制”,“建议”执行起来就是“命令”。这样一来,既完成了上级要求,又把对属下的管理简单化:一刀切下去,不搞特殊化。
不知从何时起,发表学术论文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现在,各个高校都在大量发表学术论文,都在把学术论文结成集子,甚至排成系列;高校之间你发200篇,我发300篇,攀比之风十分盛行。
无论是论文质量低下的现实,还是教授抄袭论文的丑事,从根本上说,问题出在高校或学术界对待论文的态度上。学术论文固然可以当作评价学术成果的标准,但是不能当作唯一标准。发表学术论文固然是好事,但是决不能为了发表而发表。“一刀切”很可能使学术论文重蹈八股文的覆辙,让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们既爱它,又恨它,不能没有它,却被它牵着鼻子,忘掉开拓创新的正途,走向抄袭剽窃的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