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荣、杨伦”的文章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学校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
如果“学校方面表示”的这些话,为真实的情况,那只能说明我国论文发表现状的极不正常。一篇论文能否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重要的,是看论文本身的水平,而不是看论文作者是谁。“看人下菜碟”式的论文发表方式,对于学术而言,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而现在我们要看到的仅仅是个案么?
现在认定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副校长只不过是“帮个忙”。而如果一直没有被发现抄袭,甚或“不幸”而获得了某个国际论文大奖,那还会信誓旦旦地说,只是“帮个忙”吗?有好处共享、有风险独担,怎么着也不符合基本游戏规则。而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么?
频繁发生的学术造假事件,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如此嚣张的“复制”加“粘贴”式的学术剽窃造假时有发生,且能频频顺利过关,当事人与导师的责任固然难以推卸,但此等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的学术道德滑坡、学术规范丧失,以及“学术垃圾”泛滥的现象,更不容忽视。其对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的危害,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