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夹设为首页
论文邦,感恩回馈新老客户,发表论文即赠优惠劵(四种优惠券不能重复使用),每月前50名发表论文客户还可享受更大优惠,老顾客重复发表优惠更多哦! 欢迎踊跃投稿!即日起,关注论文邦公众微信平台更多优惠券等你来拿!
论文邦 >> 论文发表新闻 >> “砖”家满天飞


“砖”家满天飞

日期:2010年06月01日   来源:来自网络   热度:
主持人的话  一方面,我国发表SCI论文量的排名在世界上越来越靠前,中国人在美国专利商标局获得专利授权也逐年提升,但另一方面,学术不端的教授、校长频频被揭露,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现象不再鲜见,老百姓心目中专家沦为砖家2009年此起彼伏的造假丑闻已玷污了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的话

  一方面,我国发表SCI论文量的排名在世界上越来越靠前,中国人在美国专利商标局获得专利授权也逐年提升,但另一方面,学术不端的教授、校长频频被揭露,“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现象不再鲜见,老百姓心目中专家沦为“砖家”……2009年此起彼伏的造假丑闻已玷污了大学的学术和研究形象,多家媒体发出了“学术诚信”疾呼。难道我国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究方式已不复存在了吗?

  1“论文崇拜”

  学术研究的动机已经悄悄改变?

  郑洁:目前,高校教师的绩效包括了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的要求,有人说,这叫做“论文崇拜”,难怪中国在专门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在近10年中增加了4倍,但真正的科研水平大概是大有水分的。您对“学术腐败”怎么看?

  曹锦清:名利竞争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现在批评学术腐败,好像集中抨击的是评审制度、论文制度、课题的申报制度。我在想,没有这些制度,职称评审也许会更加腐败。因为教师在学校里既要承担教学也同时承担科研,而且教学是软任务,科研是硬任务。就评审的标准来看,科研更客观,文章可以进行量化,杂志可以进行分级。而教学就很难说,难道学生爱听就一定是好的教学?教学很难有一个标准。如果没有标准,标准不够客观,评聘高级职称会有更大问题。在发表同样数量文章时,还可以比较发表期刊的等级。还有一个教授的学术影响力,往往用他论点的引证次数来确定,老实说,这可以营造,如导师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引用自己的文章,这样影响力不就扩大了吗?

  郑洁:我听说过,一些实验数据可以假造,这蛮可怕的,我们一直以为,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要证据确凿,但是2006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发生过一个医学实验造假事件,20年前论证科学观点的所有实验数据都是伪造的。

  曹锦清:从社会氛围来看,由于近十多年社会突然向市场转型,名和利在个人生存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名利权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高校的职位的晋升,跟行政单位还不一样,都与学科成绩有关,有了“名”,随之而来的就是“利”。有了职称,收入会因此增加,转为行政职务后,会有更多的职权控制更多的教研资源。

  2 道德教育

  分量究竟有多重?

  武时颖:对目前频发的高校学术腐败现状,除了曹锦清教授分析的一些现行制度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外,以我在高校从教多年之观察,与目前高校的教育实践现状亦有很大关系。首先是做人的基本教育的缺位。人的基本教育首要是道德教育。这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系中是被纳入政治思想教育范畴的。在大学课程设置中是被归为大一时的公共大课来安排的。有过国内大学教育经历的人都知道,此类课程是如何地不被重视,如何地被打发。况且此类课程中,道德教育的分量究竟有多重,是可以大打问号的。在青年学子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如此重要的道德教育机会就这么丧失了。

  曹锦清:这个时代,自我的道德约束普遍弱化,而通过自我约束来服从某种规范,被视为不利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就到来了。评职称只看在某权威杂志上发表多少数量的文章,也就不管是通过什么渠道刊登的了。

  曹锦清:细细分析,竞逐名利的时代,学问本身已经不是目的了,成了手段。过去,做学问,是做“道德文章”,文以载道。学问和名利本没那么密切的关系,但,科举制度的产生,似乎已将其联系在一起了。只要用名利来刺激人们做学问,那么,学问的腐败就很难避免。很多学者都清楚,真正研究一个大问题,需要五六年,在这期间极度投入,也许无法有结论,也就无法分心去发表任何论文——这样的人,能被高校的评审制度认可吗?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市场竞争的动力,这种动机至少被中性化,不受道德的谴责。当市场经济使人们从道德的约束中释放出来。一个具有道德约束的人,在竞争中很可能会落伍。

  3 权衡利弊

  废除论文制度可能更糟?

  郑洁:老百姓不解,做真学问的人难道不是天天在记录研究吗?

  曹锦清:理工科我不知道,文科的学者需要思考研究大的问题。而且做学问是一件冒险的事情。研究可能有辉煌的结果,但也可能出不来。有些重大的课题,某学者认为是重大的,而这个时代的同仁可能并不这么认为,还可能发生研究半途这个课题做不下去的情况。真正做学问的人,都明白,一年两年难以出成果是正常的现象,但在现有的高校体制下是不行的,因为每年需要有成果,每年都要评。

  武时颖:从高校来看,教学科研应齐头并进,教学型人才应该有教学标准的考核;研究型人才,也应该有更好的研究标准。

  曹锦清:一般来说,一个社会学硕士毕业论文的题材是有限的,要一点都不重复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来考核研究生、博士生?没有那么多杂志发表怎么办?于是,各社科院杂志增版。我每年看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安排,也许硕士生、博士生不会那么用功读书,而有了这样的制度安排,也可能有那么多弄虚作假的事情。权衡利弊,废除论文制度,会更糟糕。

  郑洁:那么,如果取消不切实际的指标,如果研究生博士生,能以阶段性论文来代替结题论文通过答辩或鉴定、本科生的毕业论定,制定出更加贴切的多元的、务实的可行的要求,是否会更好呢?

  曹锦清:论文制度用意是为了让大学教师好好做学问,把书教好,但事实上,副作用也是强烈的。美国有句话,没有考试制度,整个教育制度就要坍塌;有了考试制度,天才就会落榜。论文量化过程包含着不公平。有人三年写了一篇文章,高质量的,有人一年写了五篇文章,是垃圾。八股文曾经把中国人考死了,多少人向康熙提议废除它,康熙很聪明,如果废除八股文,天下怎么稳定呢。“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废除了,有更好的制度作为替代吗?

  4 教育

  缺失了原创的思维习惯吗?

  曹锦清:本科生要做学士论文,硕士生要做硕士论文,博士生要做博士论文,没有论文如何考核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呢?但本科生有多少能写成有创新意义的论文呢?每年有好几百万大学生毕业,三十万研究生,十几万博士生,所有的论文都有创新点,难的。

  郑洁:我在指导华师大的教育硕士论文时,关注过大学研究生论文的辅导讲座,有很多的教授在给学生做论文辅导时说,不要做“追新族”,他们不赞成论文的创新,实在是因为无新可创,他们劝导学生老老实实在以前的理论基础上,做些实证研究。

  武时颖:从教学来看,高校教师照本宣科地教的现象还不少,学生也就依样画葫芦地考。有些课程注水严重,期末的考查,学生一篇东拼西凑的报告就可顺利拿到学分。如此四年的“训练”,早已习惯成自然。而在教育发达的美国,学生论文写作最注重的就是原创性。本科生开始写文章就要求不落旁人窠臼;到了研究生阶段就非常强调研究能力,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论文要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要对前人的成果作非常扎实的梳理。而这点在我国的大学文科教育中是做得很不够的。

  曹锦清:现在的学生进入大学,关注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文凭,这是不争的事实。本科毕业后,首先面对就业压力,本科扩招后,有的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就考试回炉考研。能力比较强的本科毕业生获得就业岗位,反而是能力比较差的考研。被就业市场排挤出来的人,反而进入了研究生学习。他们是想通过更高的学历,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武时颖:越扩招,学生的学能可能越低。我们将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速度太快了,从2008年的100万左右本科生,现在成了600多万。扩招后,人们基本把大学教育看做是职前培训,主要是为了就业。

  郑洁:读研有延缓就业的社会功能,研究的功能在下降,而延缓就业的功能上升了。“被研究生”的事实,大概可以解释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下降的趋势。从动机分析来看,驱动读研考研的,不是出于真正的研究学问。从研究学问的动机,到读研究生读博士的动机,我们发现学历提升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教育教学似乎并不十分鼓励原创的思维习惯。

  5 面对现状

  需要怎样的反思?

  曹锦清:现今的应试教育从小学一直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大部分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生活,应付完考试就完了。这几年招考研究生,发现他们阅读量惊人地低,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面试中,我考察过考生的阅读习惯,结果考倒一大片。他们几乎没有课外阅读,教材以外的经典著作大部分人没有读过。要知道教授上课不仅仅是教会不知道的东西,学生更应该是把已知的知识贯通组织起来。上课不是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至少研究生不是这样的过程。学生可能是读过一些书,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通过我的课,组织串联起来,这是上课。但是,学生没有问题,一些书看不懂导致讨论不起来,我的课成了满堂灌。
 

上一篇:2010年招生政策新变化
下一篇:的撒旦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龙源网

 论文邦-值得您信赖的代发论文公司,论文发表网代理教育论文发表、医学论文发表、经济论文发表、建筑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等

 论文发表服务!

 住建政研(北京)建筑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07007717号

 © 2009 lunwenb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