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论文发表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①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②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③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职称论文发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可能引用了很多篇文献,是否需要全部列出?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只需要将引用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那些文献资料列出即可。
欧阳山同志的《一代风流》,表现现代中国革命的几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并以此为轴心,刻画、描摹各个阶级、各种人物的离合、际遇,以及历史为他们注定不同的归宿。这是一部多卷本的长篇小说。作者自己说,是受到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的启示,才开始酝酿这部小说的,他起先设定的标题叫《中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个看来似乎过于理性化的标题,正可以使我们窥见作者艺术构思的意向。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像这样深远的创作意图,这样规模宏大的创作成果,在这部作品出现以前还少见。
现代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的革命,但在文学上过去还没有得到稍具规模的艺术表现。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虽然还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也毕竟是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中国大革命时期很大程度上现实的真实的表现。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的革命斗争,由于国民党统治地区和建立了革命政权地区人为的隔离,这个时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土地革命斗争,可说基本上没有得到相应的艺术表现。这种情况,可责怪的当然不是我们的作家。抗日战争,毛泽东正确地肯定它是现代中国革命“最伟大,最活跃,最生动的一个阶段”(《青年运动方向》)。正因为这样,尽管对抗日战争的许多方面,在文学上都有了真实的表现,也决不能说,对这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学创造的源泉已经不需要我们继续去开发。不能说,以现代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为表现对象的《一代风流》是这方面的创作的结束,而应该说是一个开创性的,而且获得重要成就的开端。尽管这部作品也有它的弱点,也常常令人发现明显的瑕瑜互见,但瑕不掩瑜,应该认为是一部内容深厚的、有重要的历史内容,又有无可置疑的现实主义艺术真实性的作品,它理应归入现代中国里程碑式的艺术创作的行列。
这部表现现代中国革命全过程的作品,并不是主要着眼表现现代中国革命见于史册的重大事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更需要的是,从作家自己感受到、体察到的具体生活着手,而不能主要依据先有理性认识再进入生活,不能主要靠从书刊或调查访问得来的知识从事创作。作家从具体、个别见出普遍和一般,还是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上的普遍和一般,然后寻找具体个别的人物、事件等等去加以证实,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方法。而且应该说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艺术方法。中国和外国的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前面这种方法,才真正符合艺术规律,才可能走向正确的艺术道路。
家庭、家族,是过去中国社会的细胞组织,解剖一些典型的家庭、家族,便可以使我们认清中国旧社会的真正面貌。这方面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给了我们一个成功的典范,解剖中国封建社会的细胞组织使我们更真切地看清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如果说《一代风流》也受到过《红楼梦》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的积极意义首先就在这方面。
三家巷里周、陈、何三家祖辈父辈都是平民,但后来父辈周铁、陈万利、何应元分别和杨家的三个女儿结婚,这之后三家便逐渐发生分化,陈家成了倒卖物资和黄金的投机商,何家成了官僚地主,而周家却始终是打铁的手工业者。但这三家的第三代,本来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都有爱国和民主的要求,曾经有过山盟海誓,拜把换贴,把希望寄托在光明的未来,决心共同开辟青年自己的事业。但不同的家庭关系和不同的社会关系,使他们后来也自然地发生了阶级分化。这样,一面是姻亲关系,一面是阶级关系,这两种关系互相交错,形成这三家关系异常复杂的景观。姻亲关系使他们有割不断的联系,而阶级关系又使他们经常出现分歧、龃龉。这种复杂的关系,更鲜明更突出地在这三家第三代的青年中展开。他们后来有的高升,完全抛开了先前的誓言;有的兴办实业,幻想劳资合作,也有的走向革命,但走向革命的所经历的道路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其中工人家庭出身的周炳很快便成为一个坚实的革命者,而何家的何守礼,和国民党军官张子豪结婚的周炳的姐姐周文英所生的张纪文、张纪贞,等等虽然也和周炳一样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但他们成为真正“一条心”而不是“半条心”的革命者却还需要经历比较曲折的道路。这部历经整个现代中国革命的过程多卷本的长篇,是以这周、陈、何三家加上和他们交往的一些人的相互关系和他们的变迁来实现作者的意图的,这周、陈、何三家恰好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缩影。
现实主义要求真实地表现现实关系。这三家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中国城市的几个主要阶级,他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也成了交织着姻亲关系的阶级关系。可以认为,真实地表现了这三家,也就可能达到表现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关系,因此也可能达到艺术的现实主义。
作者差不多是我们这个世纪的同龄人,现代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他都亲身参加过,至少也是一个目击者。这部长篇也证实,作者的生活经验是多方面的,从上层的官僚地主、资产者到下层各种不同的贫苦人民,他都有过深入的观察,深刻的体验,而且,他又是在走过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之后,才开始创作这部长篇巨著的,人们有理由认为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他一生经验的艺术总结。无论他的思想准备和艺术准备,都使人相信他能很好地实现他的意图,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经过近三十年努力的创作成果,也证实了这点。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