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论文发表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诗,应该含蓄,切忌浅露,应该深刻,切忌浮泛,应该新颖,切忌落套。诗人应当有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天地去驰骋想象,抒发感情,追求独特的构思,运用新奇的表现手法。这些都是众所公认的常识,没有什么争议的。
这首诗初看一两遍是很难理解的。我担心问题出在自己的低能,于是向一位经常写诗的同志请教,他读了也摇头说不懂。我们两个经过一个来小时的共同研究,这才仿佛地猜到作者的用意(而且不知猜得对不对)是把文化革命的十年动乱比作“阵雨喧闹的夏季”,而现在,一切都象秋天一样的明净爽朗了。如果我们猜得不错,这首诗的立意和构思都是很好的;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又何必写得这样深奥难懂呢?“连鸽哨也发出成热的音调”,开头一句就叫人捉摸不透。初打鸣的小公鸡叮能发出不成熟的音调,大公鸡的声调就成熟了。可鸽哨是一种发声的器具,它的音调很难有什么成熟与不成熟之分。天空用“平易”来形容,是很希奇的。“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说气流发酵,不知道是不是用以比喻气流膨胀,但膨胀的气流酿出“透明的好酒”又是什么意思呢?“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信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它能被扫描出来呀?再说,既然是用酷暑来比喻十年动乱,那为什么第二节又扯到春天,使读者产生思想紊乱呢?“经历春天萌芽的破土,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这样的句子读来也觉得别扭,不象是中国话,仿佛作者是先用外文写出来,然后再把它译成汉语似的。
如果说这首诗还不算十分“朦胧”的话,那么,今年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副刊上一组题为《海南情思》的短诗就更进一步了,而尤其是当中的第三首,《夜》:
岛在棕榈叶下闭着眼睛,
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地,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十片绿色的月光,
一百片绿色的月光,
在这样的夜晚,
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
隐隐地,轻溜在天边滚过,
讲述着热带的地方
绿的家乡……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