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大学称,该校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抄袭文章之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不过,学校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昔日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
依照辽宁大学的解释,陆杰荣只为“帮助”昔日学生杨伦,才昏了头去署那个名。但他和他的学生却是很清醒的:没有陆荣杰的大名,杨伦是不能在那个据称是国内顶级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
陆荣杰现在已经坦承自己并未在该论文上着一笔,只可惜在为自己洗清抄袭污名的同时,也同时掉进了更大的抄袭陷阱:一字未写却能成为第一作者,这难道不是更高层次更安全的抄袭么?试想,如果杨伦的论文是原创,陆荣杰的第一作者身份,恐怕永远无人质疑。
这个顶级学术核心期刊“以人取文”的面目,就如此清晰却令人发堵地被勾勒出来。更奇的是东窗事发之后,辽宁大学的调查报告也只见其详细描述陆老师的委屈,却丝毫不见对学术歪风的整肃。公众由此得以窥见造假这个学术恶瘤的生存环境和状态。也使得比个案的抄袭行为更丑陋的潜规则浮出水面:抄袭常态化;第一作者领导或者权威化;学术期刊势利化;还有丑闻曝光后的“护短化”。
在抄袭行为的温床被扩大化的情况下,学术造假,甚至学术腐败、学术水平下降也就成了社会边痛斥边麻木观看的现象。但潜规则的好处就在于:它游走在制度制裁的边缘,既灰头土脸,又无比强大。那么,谁敢保证,明天就不会发生一个新的抄袭事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