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人人写论文
人人写论文,毕业论文市场也就应运而生了。不管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学科专业,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研究生都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也是论文情结所致。据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硕士研究生只是一种过渡学位,学制一般在一年到两年间,根本没毕业论文要求,更无在求学期间撰写论文的要求,更不用说要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这种定量的指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通过课程研究性教学、平时的课程论文、报告进行保障。我国要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真正建立研究生培养导师制。
学术自治
论文发表“垃圾化”问题的源头在于官僚办教育,而且以管理工业的方法来管理人文事业,其结果就必然导致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的阙如,导致学术研究的全面异化与贬值,导致为了片面追求政绩而形成浮夸风。一年磨十剑都还来不及,还提什么“十年磨一剑”呢? 所以,根本的出路在于“学术自治”,把大学、科研机构还给学者,回归学术的本源,以学术价值、而不以政绩式的指标考核来评判学术研究。过度的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必然会影响到质量,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知晓,但是全部自动忽略了。
学术大裁军
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24万人。针对当前的泡沫学术,青岛学者杨曾宪提出“学术大裁军”。一定的时期,只能产生一定的学术成果。有可能在学术上创新的拔尖人才永远是少数。拔苗助长收不了庄稼。具体到博士生教育,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压缩博士的招生规模,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中策是承认质量滑坡的现实,赶快刹车,停止扩招。下策是任其继续扩张,直到泡沫破灭。从道理上讲,上策是对的,起码也应当选择中策。
论文正在集体与个体的功利的追求下走向死亡,只留下论文的躯壳,而已经没有论文的实质。而要把论文从死亡的悬崖边拯救出来,惟有以学术价值来评价研究者的贡献:这种评价不以论文发表的数量、期刊档次为基础,而应针对发表的论文本身的学术贡献,而实行这样的评价,必须把评价权交给学者,而不是由行政领导用行政指标评判,即真正实行学术自治、学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