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和德育是学校育人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的心灵;德育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时时刻刻在约束人的表现;这看似矛盾的,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完美的实现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首动听的歌”,“一幅美丽的画”,让学生在“歌声与画中”自由的接纳其内涵这一理想,从而达成德育的目标: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作为音乐教育,育人是目的,审美是核心;学生是主人,乐学是动力。它通过对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灵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而音乐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学校如何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本人认为,有如下一些做法:
一、美化校园铃声,净化学生心灵
校园的铃声,通常都是一些刺耳的噪音,长期以来,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总是听到铃声,便觉毛骨悚然,让大家十分紧张,我们可以将其改为优美的音乐声。例如:上课的信号音乐可采用较舒缓一些的,以安定学生情绪,有利于快速稳定上课秩序;下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快速些的,以调动学生活泼的情绪,让他们拥有快乐的课间时空;放学的音乐用《回家》等,播送通知的音乐用较雄壮的音乐等,这些都值得去探索。在这些铃声的改造中,再不会看到学生听到铃声就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现象了,用乐音取代噪音,让优美的声音占领学生的耳朵,减低他们烦躁的想发泄的欲望,也有利于校园的秩序管理。
二、播送课外音乐,熏陶学生道德情操
课外,一些学校的校园里,很多时候都在播送着一些歌星的流行乐曲,比如热播中的《两只蝴蝶》类的流行歌曲,虽然我们很容易接受它,但我们也更容易遗忘它,从纯粹的艺术欣赏角度来讲,它对学生心灵的启发和熏陶并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本人认为,对这类流行乐曲,可以适当的接触,却不可狂热的追逐。况且,更多的时候,一些学校的广播,就如同哑巴一样的悄然无声,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区乡学校,更是如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运用广播发出动听的声音。记得《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宫动脾,商动肝,角动肺,徵动心,羽动肾”。在欧洲,伴餐音乐由来已久,巴赫的音乐能治疗胃神经官能症;奥地利的餐厅里弥漫着优美的音乐,很多国家更将“伴餐音乐”推广至现代生活中;这是因为音符愉悦的音乐,对周围的噪音有减弱作用,让学生一天都拥有好的心情。上午第一节课前和下午第一节课前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歌曲,疏缓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中午休息和下午放学期间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让学生的心灵从紧张烦躁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获得平静,从而减少因烦闷而发生不幸的校园事件,让学生沐浴在美育的校园文化里,自然中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感情,在爱校的同时自觉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在音乐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音乐教学,本身就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 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四、在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中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时,既可自然而然地引入歌曲教唱,又可用娓娓动听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小学音乐第七册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作品创作时代背景表现当时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整首歌曲具有昂扬振奋的精神,这首歌曲一经唱出,立刻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久就唱遍了全中国。通过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来感染学生,既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创作时代背景,又能激起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而鼓舞学生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多做贡献!
五、通过音乐欣赏,对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音乐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给学生听,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拍子、风格、曲式等音乐要素,去塑造音乐形象,诱发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的旋律中,去享受快乐,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比如,在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时,我播放VCD,借助富有美丽的春江景色,让学生入境入情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意味,民族器乐合奏的协调和音乐的动与静、远与近、景与情、紧与密结合,音乐层次分明、高潮迭起,使学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获得美的享受。学生们由衷地赞叹我国民乐的美妙,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通过其它教学手段渗透德育
我在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中常常给学生讲一些中外著名的音乐家的故事,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讲波兰钢琴诗人肖邦“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又如讲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并鼓励学生做个意志坚强者,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我们要清楚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预期目标。
总之,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极强的学科。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乐之善矣能进德”,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应循循善诱,加强德育渗透,启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接受音乐教育,让精神文明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开得更加灿烂!
论文邦网址: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