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论文发表是一个何等重要的筹码,左右着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价”, 无论申报职称,还是攻读学位,都需要有论文发表,这早已是刚性要求了。政策导向所发出的信号是那么明确而强烈。诚然,论文确实是检验学术水准的标志之一,国际上对专业人员也有相关的要求。可是现在对发表论文的载体,也有了明文规定,如在“核心期刊”上,在“一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否则发了也没用。但是这些所谓权威的期刊又是否权威呢?这样强行的规定又是否合理呢?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还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近来,“影响因子”的概念越来越被接受和引用,评价体系往往根据“影响因子”为各类期刊“打分”“排名”.可是这样真的科学吗?事实上,常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论文发表在平均引用不高的期刊。所以将期刊的“身份”视作论文质量的惟一标准,令人匪夷所思又徒叹无奈。这样的评价体系、评判机制本身难道不应该改革吗?
另外,关于发表论文的质量问题,也被广泛诟病。由于现在代发论文十分普遍,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以发表论文作为破格晋升职称的基本条件,恐怕不靠谱吧!何况,眼下真正恪守学术品位,维护学术纯洁的期刊日渐稀少,花钱买版面、发论文早已从“潜规则”衍化为“显规则”,且明码标价,价格飙升,令论文作者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可想而知,如此环境下发表出来的论文,散发的究竟是学术味还是铜臭味?
无论是发表职称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是对学术界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今的发表论文在硬性规定下出现极端反应,希望能够通过有关部门的完善使发表论文不再箝制学者们的神经,束缚人们的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