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夹设为首页
论文邦,感恩回馈新老客户,发表论文即赠优惠劵(四种优惠券不能重复使用),每月前50名发表论文客户还可享受更大优惠,老顾客重复发表优惠更多哦! 欢迎踊跃投稿!即日起,关注论文邦公众微信平台更多优惠券等你来拿!
论文邦 >> 论文发表新闻 >> 论文发表,论文概说1


论文发表,论文概说1

日期:2009年12月21日   来源:来自网络   热度: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聪明、智慧的人们通过各种实践途径,向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迈出了探索的脚步,孜孜不倦、百折不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领域中的无数个迷宫被探晓了,随之形成了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性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人们还善于通过..
 

如何发表论文?如何做到论文发表既能正常引用又不抄袭呢?如何选择论文发表网代发论文?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聪明、智慧的人们通过各种实践途径,向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迈出了探索的脚步,孜孜不倦、百折不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领域中的无数个迷宫被探晓了,随之形成了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性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人们还善于通过不断的否定,逐步发展和完善着相关的系统知识和理论。这些知识和理论就是科学。科学提升了人类生存的价值,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是人类精神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将科学研究的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记载下来,就有可能形成论文。
论文的涵义及其辩证
  论文是探索事理、阐释事物的性质、论说是非的学术性文章。我们平时说的“做论文”就是指撰写学术性的文章,“哲学论文”、“教育论文”,分别是指不同题材的学术性文章。
    为了清楚地了解论文的内涵,有必要首先辨析与论文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论与说
    论文必得有“论”。什么是“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经归纳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言不坠。”按照刘勰的说法,阐述经书,说明道理的文章叫做论文。论,就是有条理的意思;道理讲得有条理而没有差错,圣人的原意就不会丧失。刘勰把“论”分为四品八名。“四品”是陈政、释经、辨史、铨文,“八名”则是议、说、传、注、赞、评、叙言、引言。八种名称分成各类,一律以论为主。按照刘勰的观点,论文就是概括各家的话来精密地研究一个道理。
    把论文局限在述经叙理的小圈子里,是刘勰的一个历史性局限。再把“论”进一步解析为“有条理”,结果“论文”就成了“有条理地叙经述理的文章”,这更是今天难以接受的观点。在今天看来,“论”就是对客观真理的追寻、研讨或阐释。凡真理必具有普遍性,而不应成为一孑L之见,故所持之“论”必须“弥伦群言”,广泛地概括各家的观点,让真理具有普遍意义。
    然而,仅仅有“论”,还难以构成论文,尤其难以构成今天所说的学术论文。有了“论”,论文就有了基础,把“论”有条理、有技巧地“说”出来,使“圣言不坠”,才能最终构成论文。什么是“说”呢?刘勰认为:“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咨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字的右边是“兑”字,  “兑”的意思是舌,所以“说”的结果应该让人感到舒心。他还警告说:如果过于讨好人又会变得虚伪,舜对阿谀的话也感到吃惊。因此,“说”的结果不能让人感到舒心,你手中的真理就找不到市场;“说”得太过分了,形式掩盖了内容或代替了内容,则会变成一派胡言。论与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周振甫先生解释说:“论”偏重在理论,“说”更要讲究技巧。比方《孟子》宣传儒家的道理是“论”,其中著名的《齐醒晋文之事章》,从不忍心推到实行仁政,传播儒家理论,就这方面说是“论”;再就是他引用齐宣王不忍杀牛的故事来劝他施行仁政,话说得很动听,使齐宣王听得很高兴,就这方面是“说”。英国19世纪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曾经用直观的磁力线来表达他对电磁现象多年研究的成果。但他不善于“说”,虽有卓越的“论”,反而被讥为“对伟大牛顿的亵渎”。直到麦克斯韦运用了一个矢量微分方程清楚地说明了法拉第的思想之后,真理才得以重见天日。这是“论”离不开“说”的一个例子,从中可以概括出一个认识:“说”是客观真理的有效表达。
    (二)学与术
    论文需要借助议论的方式表达思想,但是议论却不能必然构成论文。论文未必都要冠以“学术”二字,但任何论文却又不可失去学术色彩。失去了学术色彩,就失去了论文的灵魂。
    因题材不同,写作目的不同,不同的论文所表达的学术思想必然各有侧重。有学者认为,一项研究的价值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一是能够与已有的文献、理论、发现相印证,研究的成果可以用来证实或修正已有文献、理论、发现中的内容。二是能够通过对某种复杂繁芜的客观现象加以剖析归纳,为他人的观察和研究提供支持。三是能够适应当前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疑难,探究症结所在,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前两个方面的价值侧重体现为“学”,第三个方面的价值则侧重体现为“术”。
    学术,一般泛指比较专门的、比较有系统的学问。所谓某篇文章“有学术性”,就是对一篇文章中涉及的专门知识和系统学问的肯定。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学”与“术”两者并不就是一回事。蔡元培先生曾对“学”与“术”的区分作过精辟的阐释。蔡先生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上曾经说过: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求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进始可。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许多专家对蔡元培的上述观点均持积极赞同的态度,目前国内有关教科书在论及学术论文评价时也多将理论性、应用性放在突出的位置。据此可认定:建立新假说、阐释新发现的文章可以是学术性论文,论说新工艺、评价新技术的文章也可以是学术性论文;证实一个思想、修正一条定律的论文可能会很有价值,讲清一个道理、提出一项措施的论文,同样有可能会很有价值。
  二、论文的特征
  凡论文,均应具备论文的基本特征,不具备相应特征的那些文章,就不应该被称作论文。
    (一)哪些“论文”还不能算是论文    论文有其特定的功用,学术界对于论文的体裁、章法与格式的要求也有较为一致的共识。与论文的功用以及人们对论文的共识相去甚远的那些文章,就不能算是论文。美国得克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的彭金(Charles M Bonjean)教授与郝伦(Jan Hullum)教授1978年曾经撰写过一篇题为《学术刊物退稿的理由:一项六百篇稿件的分析》的论文。文中指出:在1976年,有大约700篇“论文”投寄到《美国经济评论》,结果有500篇遭受否决;《美国社会学评论》亦拒绝了600篇来稿中的500篇;美国《政治科学评论》在评审中将525篇“论文”剔除掉500篇。其共同的原因是那些文章作为“论文”的资格受到了怀疑。
    事实上我们平时所读的和所写的一些“论文”,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以下情况就很容易导致一篇“论文”失去其作为论文的资格。
    1.摘要    阅读过程中随手记下的摘要,和“师心独见”相去甚远。而且,摘他人文章之“要”,断不可以当作自己的论文。
    2.叙述公理的文章
    有些稿件不被认为是论文,其原因是由于论文的题旨与研究结果均属于被广泛认同了的公理。  《论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产品占领了市场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这些命题中的立意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却并不能归功于作者的阐述与论证,因为上述命题的科学性早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已经成为了公理。  “公理”的基本特征是成熟性与稳定性。所以,叙述公理的文章自然难以叙述出创见来,不能成为论文。
    3.仅有连篇的引述,并无主要论点
    这样的文章,无论引述的技巧如何高明,也不能算是论文。因为从这些引述中很难发现可以成为一篇论文灵魂的那些内容。
    4.根据单一的资料来源写成的文章
    根据单一的资料来源进行立论,首先属于方法上的缺失。科学忌讳孤证,单一的资料来源无法奠定扎实的立论基础。
    5.以不可靠的论点构成的文章
    一项研究显示:在不被认为是论文的稿件中,约有21%的文章表现为理论上的不当。例如概念架构的模糊或矛盾,假设不当或逻辑谬误。一些文章的基本论点不可靠就是这样造成的。一旦论点站不住,整个文章的“大厦”就要坍塌。
    6.援引未注明出处,有掠人之美甚至有剽窃之嫌    前者因所援引的资料的真实性未必能够得到证实,导致他人对论文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产生怀疑;至于后者,暂且撇开道德品质因素不论,仅因所掠与所窃的均为已有的成果一项,所做的文章也将失去论文的资格。+    (二)论文必须具备的一些特征
    一篇论文或一部学术专著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晶
    并非一切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论文而存在,但是,凡论文均须经历研究的过程,并应该是从中记录下来的研究活动的成果。因此,一切尚未经历研究阶段的即兴之作,均应被排除在论文之外。科学研究的途径通常是指观察、调查、访问和实验。无论研究活动选择了何种途径,一般都要借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断、建立假说与证明假说等手段来进行。当然,课题研究活动必须是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获得的必须是真实、准确、可信度较高的知识或结论。
    不过,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都需要特意介绍研究过程,也不是要求作者必须陈述所选择的研究途径和所使用的研究方式方法。作者在论文中的自我介绍与陈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论文的内容,尤其是文中的基本观点必须渗透着作者的研究活动,并且是研究活动的结晶。有无上述渗透以及渗透的程度如何,学术界的同行一般都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与作者是否作了陈述并无直接的关联。
    2.叙述公理的文章
    有些稿件不被认为是论文,其原因是由于论文的题旨与研究结果均属于被广泛认同了的公理。  《论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产品占领了市场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这些命题中的立意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却并不能归功于作者的阐述与论证,因为上述命题的科学性早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已经成为了公理。  “公理”的基本特征是成熟性与稳定性。所以,叙述公理的文章自然难以叙述出创见来,不能成为论文。
    3.仅有连篇的引述,并无主要论点
    这样的文章,无论引述的技巧如何高明,也不能算是论文。因为从这些引述中很难发现可以成为一篇论文灵魂的那些内容。
    4.根据单一的资料来源写成的文章
    根据单一的资料来源进行立论,首先属于方法上的缺失。科学忌讳孤证,单一的资料来源无法奠定扎实的立论基础。
    5.以不可靠的论点构成的文章
    一项研究显示:在不被认为是论文的稿件中,约有21%的文章表现为理论上的不当。例如概念架构的模糊或矛盾,假设不当或逻辑谬误。一些文章的基本论点不可靠就是这样造成的。一旦论点站不住,整个文章的“大厦”就要坍塌。
    6.援引未注明出处,有掠人之美甚至有剽窃之嫌    前者因所援引的资料的真实性未必能够得到证实,导致他人对论文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产生怀疑;至于后者,暂且撇开道德品质因素不论,仅因所掠与所窃的均为已有的成果一项,所做的文章也将失去论文的资格。+    (二)论文必须具备的一些特征
    一篇论文或一部学术专著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晶
    并非一切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论文而存在,但是,凡论文均须经历研究的过程,并应该是从中记录下来的研究活动的成果。因此,一切尚未经历研究阶段的即兴之作,均应被排除在论文之外。科学研究的途径通常是指观察、调查、访问和实验。无论研究活动选择了何种途径,一般都要借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断、建立假说与证明假说等手段来进行。当然,课题研究活动必须是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获得的必须是真实、准确、可信度较高的知识或结论。
    不过,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都需要特意介绍研究过程,也不是要求作者必须陈述所选择的研究途径和所使用的研究方式方法。作者在论文中的自我介绍与陈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论文的内容,尤其是文中的基本观点必须渗透着作者的研究活动,并且是研究活动的结晶。有无上述渗透以及渗透的程度如何,学术界的同行一般都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与作者是否作了陈述并无直接的关联。
    当然,科学研究是一项极其艰苦的脑力劳动,不应苛求一部论著(即使是精品力作),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有创新。但是,作为一项科学研究的成果,总不能通篇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话,至少在某一方面要较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对学术的发展有所贡献。
    在广阔的领域里获得重大发明与发现固然极有价值,在具体事物上的独到见解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并非所有的创见都像牛顿的力学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者是像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那样在相应的学科领域开创一个新的纪元。你的研究更新了一项工艺,改造了一个配方,辨明了一个字音,训清了一个词义,同样可以迈进创见的天地。即使是面对两件以上固有的事物,倘若你善于综合,也可能使之生成一个新的事物。就像综合战船与坦克的有关特征生成“水上坦克”一样,谁能说当此类事物刚出现的时候不是一个创见呢?
    具有普遍性,能够“弥伦群言”、“精研一理”的创见才有价值。如果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独特的见解”不具有“弥伦群言”的基础,甚至只是基于一个孤立的论据,那么,这个见解就很难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因而也就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创见”有时候比平庸的观点危害还大。
    把创见看作一篇论文的灵魂,是因为一项科学的创见或可以从某一方面推进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或可以对人类自身的社会活动进行更清楚的解释、更准确的预测和更有效的控制。出于一孔之见的不带有普遍意义的“创见”显然无法承担起这一使命。
    3.表达必须符合规范
    论文应当寻求规范的表达形式,这是古代学者就已提出的主张,更是当代社会的普遍要求。在科学事业中,不仅基础研究是世界性的,现在看来,一些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应用性研究,同样具有世界性,其成果同样可以打破国界,为全人类的生活造福。一篇论文在撰写程序上符合规范,在表达形式上采用通行的规格标准,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忽视程序规范,忽视格式要求,不仅有碍研究成果的交流,甚至将因此而丧失研究成果本应具有的价值以及作为学术论著的资格。
  论文的规范化水平还标志着作者学术风格的严谨程度,进而直接关系到对研究者的人格评价。鉴于此,本书将设专门的章节对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和格式的规范性加以论述。
  三、做论文与做学人
  无论自己能否明确地意识到:当酝酿撰写论文的时候,人生就进入了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神圣时刻。对撰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作者来说,写作过程经常充满着紧张、兴奋与期待——多年的学业将开始接受系统的检验,诱人的毕业证书恍然而来,美好的前程正在招手……
    莫泊桑说过:一个人以学术许身,便再没有权力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一旦许身学术,就意味着要与勤奋、辛劳,甚至清贫相守一生,需要清心寡欲,以苦为荣;二是“学术”可以给人戴上一道耀眼的光环。论文可以赋予人名利、身份,让人获得学位、职称,并有可能因此而作为出众的人才被社会发现和重用。正是由于这些诱惑,一些饥饿的手开始伸向学术的殿堂,千方百计为自己涂抹光彩,学术的名声由此开始受到玷污。耀眼的光环还使一些学者变得浮躁起来,只求大概,不要扎实,只求发表,不问效果,甚至不惜搭车、签名、花钱买版面……结果,  “学术”开始失去了应有的尊严。
    为了捍卫学术的尊严,每一位研究者都必须要懂得:为了论文,先要做学人。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人,平日就要注重培养下述几个方面的学术素养。
    (一)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对未知世界永不泯灭的探求欲望。有所成就的研究人员的共同特征是:尊敬伟人但不神化伟人,重视权威而不迷信权威,接受已有的知识而不让已有的知识捆住手脚,永不停止探索的步伐,永不泯灭创新的意志。
    科学精神是抵御廉价名利的强大武器。科学研究可以给人带来名利,但是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研究者却不能贪图名利。有些人刚刚取得一点结果,就急于宣传,甚至搬出领导人或所谓的权威人士来为自己吹喇叭、抬轿子,迫不及待地谋取廉价的新闻价值,以此作为谋取名利的手段。这种借科学之名大肆炒作,借以提升自我的行为,正是科学精神不足的一种表现。廉价的赞誉并不能最终树立起学术的声望。而且,献身科学的人一旦过分看重名利,就等于在飞鸟的翅膀上系上了黄金。一个研究人员的声誉不是靠炒出来的,它必须建立在研究工作取得广大同行承认的基础上。在一些基础研究中,判断一项研究是否重要,经常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所以,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同,就要耐得住寂寞。急不可耐,借炒作求名声,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科学精神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科学事业是人类文明事业的基石,一项选题确立与否,一项成果发表与否,严肃的研究者经常需要凭借社会责任感作出判断。有些刊物在接受一篇论文发表时要求每一位作者在投稿信上签名,以示负责。虽然每一位作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同样都应对论文负责,导师或实验室负责人更应该负全面责任。    1996年,37位中科院院士联名在《光明日报》撰文,呼吁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文中就论文作者的荣誉与责任写道:人们在注意到论文作者荣誉的同时,常常会忽视论文作者应负的责任。结果就助长了一些人只求荣誉,不负责任,以非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文章批评了国外有些实验室无论导师有否贡献,一律要在所有学生论文上挂名的陋习,并尖锐指出那些在论文上互相挂名,仗势搭车,或者借口“负责”而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的论文上署名的不正之风“已经在我国学术界有所表现”。文章还介绍了美国的“巴尔的摩事件”。美国洛克菲(ROCK.FELLER)大学校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尔的摩(BALTIMORE)教授署名的一篇论文被揭发数据有弄虚作假行为,经调查属实。尽管巴尔的摩本人对作假行为一无所知,但作为论文署名者之一,仍不得不对此负责并引咎辞去校长职务。院士们指出:各不相同的“巴尔的摩事件”,各种严重违反科学道德的事情,“我国不仅有,而且还不少”。要杜绝此类事件,就不能放松踏实求证和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的养炼。
    (二)学态度
    以科学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是对一个学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科学的态度就是在研究过程中毫不马虎、毫不轻率、毫不疏忽的求证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研究成果,在分享荣誉的同时也绝不放弃自身责任的态度。如果不尊重前人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忽视文献资料的作用,或者不负责任地随意抄袭拼凑,或者无原则地封锁、截留前期的研究成果,那既不道德,也违背科学的本性,对科研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由科学的态度转化而成的科学工作者的美德,反过来又必然促进科学工作者严格遵循“追求真理”这条轨道前进。离开这条轨道,科学工作就有可能误人歧途。费尔巴哈说过:“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这种科学本身的特性变成道德要求以后,则能促进科学工作者发扬不畏艰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锲而不舍的学风,保证科研成果的获得。如果在科研和治学领域中企图侥幸取胜,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最终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实的成就。
    (三)科学方法
    研究活动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先导。一名学人必须掌握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必不可少的科学的认识论和具体的技术。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联系的,矛盾是运动的,宇宙是可知的,检验真理惟有通过实践——这些是科学的认识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融会古今,渗透文理,贯通形象与抽象——这些是具体的技术方法。技术方法的更新,其价值远大于技术本身的更新;认识方法的更新则往往带来研究活动的飞跃。相反,方法上陷入唯心、守旧的泥潭,或可导致科研步人歧途,或将拖住创新的后腿。判断一项研究成果能否成立,需要了解其实验数据是否确切可靠,是否有必要的对照实验,证据是否充分。同时还要看其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可靠,有无创新。所以,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来说,方法的积累比知识的积累重要得多。当然,仅仅有科学方法的积累还远远不够,还要特别注重方法的科学选择与正确运用。
    (四)科研道德
    费尔巴哈认为: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更加巩固地建立人对自然界的统治”,“造福于人类生活,用新的发明和财富丰富人类生活”。因此,“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表现夸夸其谈、能言善辩的才能”,“科学不应当是被求知欲折磨的精神得到休息的场所,也不是寻欢作乐的漫游”,更不是“用以发财致富的作坊”。科学之路是一条奉献之路,走上这条道路就意味着献出了自己。科学殿堂又是圣洁的殿堂,进入这座殿堂先要净化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科研道德水平。
    科研道德以正确地对待真理为中心,要求每一位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人都必须要坚持真理,服从真理,按真理办事;都要承担起维护科学尊严的责任;都应该能够舍得用心血和汗水来浸泡预期的果实。任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侥幸心理都是对真理的背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注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是科研道德的基本内容。
    (五)学识储备
    做论文必须要有相应的学识储备。厚实的学识功底是一位学人的重要特征之一。高等院校要求学生做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了检测学生学识储备已达到的水平。
    一位希望有所成就的学者首先要尽可能地博通。科研成果往往是综合而成的,而综合需要在占有广泛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数理化不分家,文史哲不分家,文与理也不能分家。科学并不都是抽象,科学家也要借助形象的联想与想象进行发现与创造。联想与想象不能凭空进行,必须以广泛的学识作为依托。博通广泛的、跨学科的知识,将大大地拓宽研究者的视野。毫无疑问:博通的主要途径正是在于日常的、永不间断的学识储备。
    广博并不可以代替精专。有些研究者出成果困难,有些学生写毕业论文困难,为什么会困难呢,没有“学术”可能是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的原因。论文要靠“学术”来支撑。没有学术,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真知灼见,勉强写出来了,也算不上真正的论文。学术来自广博而又精深的知识。不博不专,或博而不专,学术之路都走不下去。倘若知识功底深厚,对研究对象有独到的见解,有充分的根据,有严谨的思考,写作过程就会变得相对轻松自如。
    对精专的基本要求是,除了需要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外,还要力求站在学科前沿,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历程,了解本学科领域有谁在做什么样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形成了哪些观点、碰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等。耳目灵、信息通是精专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学识储备尤其要重视问题的储备。科学研究往往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课题,更没有创见。发现问题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于光远先生说: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环境中,有心人就会比无心人注重更多的问题,掌握更多的资料,形成更多的见解,从而在学问上有更大的长进。可以想见:脑海中装有无数个关于本专业的问题,就不愁找不到有价值的科研选题,进而获得丰硕的成果。所以,储备问题比储备某种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



 

上一篇:论文发表,提高护理论文写作水平的途径1
下一篇:论文发表,教育科研的特征和主要方法1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龙源网

 论文邦-值得您信赖的代发论文公司,论文发表网代理教育论文发表、医学论文发表、经济论文发表、建筑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等

 论文发表服务!

 住建政研(北京)建筑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备案/许可证号: 京ICP备07007717号

 © 2009 lunwenb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