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结论应是该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职称论文发表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②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③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鲁迅与马克思主义
鲁迅后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也是他斗争最炽烈。思想最光辉的时期。
在鲁迅还是青年的那个时代,每一个愿意献身祖国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人都需要自己去找寻真理。鲁迅的一生,走过曲折的道路,他相信过各种不同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直到他的晚年,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如果把鲁迅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叫作“闻道”,那鲁迅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闻道”不算很早。在他同辈或比他晚一辈的人当中,也有比他更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在十月革命以后的“五四运动”,中国第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已经出现了,在文学领域里,也有不少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比鲁迅早。但鲁迅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生都有一种顽强的求实精神,从他青年时代开始,对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救国救民的方案,都经过他自己的验证,他才相信;相信了,便不轻易放过。鲁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是这样。
我们不少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往往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虽然开始时也依靠对革命,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但没有或很少有实践经验作依据,往往接受以后才有机会在实践中受到锻练和考验。我们有些人经得起考验,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者,有些人却经不起考验。在几十年来的革命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变化是很大的。由于脱离实际,脱离人民,主观上以为革命,以为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思想感情并未解决问题,环境和气候一发生变化,人也就容易发生变化。
毛泽东说: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甚至会变成反革命,这个话纲上得很高,却是很有道理的。远的且不说,从所谓文化大革命至今,不是很有些自以为革命,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知识分子,环境气候一变,便转过去攻击社会主义,攻击他曾经“相信”过的马克思主义,甚至直接参加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么?
鲁迅和我们这些人不同的是,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便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的感性知识。鲁迅在青年时代不但追求个性解放和张扬自我意识,而且以后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都相信进化论,这实际上成了他的一种历史观。但即便在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前,甚至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鲁迅自己也不断地发现,作为他的历史观的进化论本身的矛盾,他不断地在斗争中突破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对他的束缚。他的经验,他的顽强的求实精神,使他的唯物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不断加强,越到后来,鲁迅便越是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进化论的观点去观察社会问题。
鲁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很少有人像鲁迅那样了解中国,不但了解中国的现状,而且了解中国的历史。鲁迅的顽强的求实精神,他的全部经验和知识,都为他不断克服各种思想的偏颇,为他以后走向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
鲁迅成为共产主义者,并不如有些人所说的,仿佛是勉强的,不可理解的,相反,这是鲁迅的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果把鲁迅的一生分为民主主义者的前二十年和共产主义者的后十年,那么,鲁迅主要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碰壁”,不断痛苦的摸索,才最后到达共产主义的。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鲁迅这个自述,确切地说明鲁迅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的长时间的艰苦的历程。
自然,人们不会忘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经验便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要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学习,鲁迅也是经过一个学习的过程的。但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引人注目的是,由于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鲁迅便比一般人更善于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善于拿他所领会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关键问题在这里,不在于看的书多少。
尽管鲁迅“闻道”不算很早,但一旦接受了真理,鲁迅对马克思主义这个“道”便坚信不移,始终不渝。尽管他所处的环境极为恶劣,经受的压迫痛苦特别深重,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终归会走向共产主义的信心却从没有动摇过。在这方面,他直到今天还是我们的光辉榜样。
当然,使鲁迅成为一个坚定的毫不动摇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还因为他有一颗真诚地献身人民解放事业的心。这也使鲁迅和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区别开来。鲁迅见过许许多多这样的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文学家”:他们借革命来推销他的文学,革命对自己有利时,便靠近革命,革命对自己不利时,便远离革命。他们都是些“翻筋斗的小资产阶级”。对革命可以一个早上便“突变”过来,也可以一个早上便“突变”回去。他们惯于忽左忽右,出尔反尔。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文化大革命”至今,我们还继续看到不少。鲁迅从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所走的共同道路,鲁迅坚定不移,始终不渝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永远应该引为楷模的精神。(附记:这是一九九一年九月在北京纪念鲁迅110周年诞辰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