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
这一段述山谷炼字之勤几乎可与贾岛的“推敲”工夫相比拟,足见其在关键字句上的一丝不苟。“句眼”往往是动词,而出奇则体现在新鲜迥异的动宾搭配结构形成的“陌生化”感觉中。比如“黄河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1;“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2都是藉一、二字之力达到奇崛的表达效果。虽然自晚唐以来许多诗家都讲究“琢炼”,但毕竟是西昆体诸家才使其重要性得以突出和强化。
其三,黄氏认为诗歌乃是为体现儒家的政治之道而作,但又不能一味发露。他在《次杨明叔四首》序中说:“文章者,道之器也。”可见,“道”在创作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这个“道”指的便是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怀情结与自身的人格修养。然而要体现这个“道”,诗人却不可以一味“强谏”、“直争”,而要回归于含蓄深沉,温柔敦厚。他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便体现了这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