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表论文?如何做到论文发表既能正常引用又不抄袭呢?如何选择论文发表网代发论文?
问题的两方面
但我们过去的经验还有另外一面,它告诉我们不但要坚持唯物主义,而且还要坚持辩证法。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完整地理解艺术和生活关系的问题。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生活是第一性的,而文艺是第二性的观点。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当着创作的问题主要是脱离生活的时候,首先强调问题的这个主要方面更是完全必要。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时候,毛泽东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也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全面地、完整地加以解决的。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话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818页。
在过去,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里,还很少有过对艺术和生活关系的问题表述得这样完整、这样简括的,它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那种直观的机械的唯物主义。
生活比艺术不可比拟的丰富,这说明从根本上生活比艺术优越。正是人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生活,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加以反映。这正是列宁所说的“实践高于认识”,正是列宁所说的“生活、实践的观点”。艺术正如一切意识形态一样,总是不可能完全反映生活的。但即使这样,人的认识,在生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作家、艺术家也并不是注定只能被动的追随在生活的后面。
文艺是对现实的反映,但文艺也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对现实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文艺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郁不仅有客观的方面,而且还有主观的方面。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不仅包含生活的真实,而且还包含艺术家的主观的感觉、想象、幻想和热情的真实。艺术所以能够有毛泽东所说的比生活更高这一面,就因为它是艺术家的创造性的产物,是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而这些属于艺术创作的主观方面的问题,我们过去也是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的。
没有疑问,把“主观的、内省的”精神方面的现象和社会生活对立起来是根本错误的,这实际上就是把“主观”、“内省”作为艺术的源泉,也就是宣扬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现在的问题当然不是要一般地把反映生活,去和反映艺术家的“主观”、“内省”完全对立起来,问题是什么样的“主观”、“内省”;如果是合理的“主观”、“内省”,那就不应该。采取排斥、否定的态度,因为,符合现实生活需要的“主观”、“内省”,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并不是和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不相容的。
既然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意识,既然意识是存在的反映,那么,十分显然,只要这种意识是存在的真实可靠的反映!而不是歪曲的反映,那么,在艺术上反映这些意识,对于我们认识这个意识所反映的存在,也是可靠的。这样的艺术也就有它的现实性,有它存在的地位。
文学艺术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潮流,一种是如实地反映周围的客观世界,另外一种,并不着重如实反映周围的客观世界,而着重反映艺术家的理想、愿望、感觉、情绪,但如果这些艺术家的主观的理想、愿望、感觉、情绪,是客观世界的真实的反映,那么,在艺术上对于这种反映的反映,当然也会获得客观的意义。
如果我们对艺术和生活关系的问题不是全面地完整地去理解,而是狭隘地机械地直观地理解,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艺术创作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往往被完全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被排斥,艺术家深入生活以至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感觉、想象、幻想以及感恃的独特作用被排斥,甚至被认为都是唯心主义的,有害的。在有些人的观念里,仿佛生活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艺术作品现成的内容,而艺术创作的任务就仅仅在于现成的内容以艺术的形式。艺术家的劳动理应是创造性的劳动,但现在却被降低成为一种单纯技术性的作业。
我们不能不看到,过去出现的一些平庸、拙劣的作品,不一定是因为作家、艺术家脱离生活,许多时候是因为作家、艺术家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活,并没有做到真正艺术地掌握生活。他们的作品不只是一般地没有生活内容,而且也没有艺术内容。这个问题,在诗歌创作里,往往令人觉得更为突出。不少诗歌的确没有生活,内容空虚、贫乏,但也有许多诗人即使描写具体生活,也往往只是对生活简单的复述,成了平淡无味的没有诗的诗。这样的“诗”我们是经常可以碰到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不能克服唯心主义,也不能缩小唯心主义的影响。从四十年代开始,就曾经批判过一种唯心主义的文艺思潮,这种文艺思潮和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反,不是把生活看作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而是把作家、艺术家的主观战斗精神、主观热情、主观燃烧等等看作是创作的源泉。在他们看来,作家和艺术家的这些主观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至于生活——“那里有生活,那里就有斗争”。这实际上就是否定,至少是贬低作家、艺术家深入人民斗争生活的必要性。批判这种文艺思潮是必要的,而且,如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文艺思潮在现在也还以新的姿态复萌,并且有它自己的市场。这个问题在一些诗歌理论中更为触目,《崛起的诗群》便是一个例子。这说明在文艺思想领域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未中止。但过去的经验证明,机械唯物主义是批不倒唯心主义的,表面看来似乎是“批倒”“批臭”了,实际上只是暂时被压下去,遇到适当的时机它又会重整旗鼓。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这段话,虽然情况和我们所说的有所不同,但它的根本思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并不是要一概反对无论什么样的主观战斗精神、主观热情、主观燃烧,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当然不应该这样。列宁就反对把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无限制地绝对对立起来。在他一九一四年的《里格尔〈逻辑学〉一书接要》说到:“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差别是存在的,可是这个差别也有自己的界限”。但在早时候,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里,列宁已经十分充分地论述了这个思想具体: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39页。
我们反对现在成为一种思潮的文艺上的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因为这种思潮把主观的、个人的东西同生活、人民对立起来,认为文艺只要表现艺术家的主观的内省的东西就够了,而这种主观的内省的东西又是和客观世界无关的。这种观点背离了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性质是格格不入的。但我们不应该走到另一个极端,不应该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的时候,把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从另一个方面完全对立起来。
我们要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既要认识它们的绝对性的方面,也要认识它们的相对性的方面。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