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发表的标题
毕业论文发表的标题是发表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原则上,题目要简单明了,能反应毕业机械论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能一眼看出论文发表网的的中心内容要讲什么,切忌笼统、空泛。语言也要补实,同时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毕业论文发表的标题不能象小说、散文那样经过艺术加工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机械论文的题目要让人一看就能直接了解它的机械论文。因此,拟题要采取直接、正面的提高机械论文内容的方法,而不要采取奇特的艺术手法。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
对于诗的一点理解,听报纸编辑说,来稿中最叫人头痛的是诗多,这自然不是说诗多不好,而是说好诗太少。就我看到的抒情的自由诗确有很多好的,例如柯仲平的“铁打的英雄”,艾青的“献给斯大林”,袁水拍的“幽灵、流氓、蒋廷敝”,工人孙风的“我们不但要做一个北平号”……(还多,这只是随便举)但是有更多的诗,只能表示作者动机很好(例如歌颂新中国,追求光明,宣传买公债等等),却没有写成能够打动人的诗,所以政治效果也不会大。一类是“太伤”“红旗”“万岁”……堆积概念,分行加韵,而没有具体的生动形象,和足以启发人们思想、想像的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不错,歌颂我们的伟大时代,这些发光的字眼都是需要用的,但诗不该是缀合概念。另一类是坐在书斋里写工农兵,结果只能是玩弄“烟筒”“锄头”“轰轰轰”等概念,或把刚刚在理论认识上新生的对马列主义的情感,像里脚似的,装在豆腐干的形式里;对马列主义的热爱,要求与工农兵相结合,那都是好的,但没有在深入工农兵以后再谈表现工农兵,马列主义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工作也还没有结成血肉的关系(这一方面,鲁藜的“生活”,天蓝的“太阳升起”可举为好的例子)。第三类,革命热情也很高,但却是没有面向工农兵也没有站在工农兵中间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抒情,诗是绞尽了脑汁写的,里面表现了作者精神的恍惚状态,对于读者,乃是天书。
其次,文艺座谈会以后,几年来在老解放区出现了很多的民歌体、民谣体、快板体的诗,其中有很多好诗,它们的特点是切实明快,韩起祥的说书,实在是极好的叙事诗,最近各地的新曲艺,又给叙事诗增加了新的形式,例如赵树理的“石不烂赶车”,虽然他声明说是大鼓,不是诗,而实在是一篇好叙事诗;上面所说的抒情的自由诗,那些好诗,很多也都带着歌谣的色彩:毛主席指出的工农兵的文艺方向,使诗歌像其他姊妹文艺一样由向外国学习转过头来向民间学习,打破了和工农兵的隔阂,呈现出新的民族的风格。无疑的,这是诗歌发展的正确道路。
所谓学习民族形式,我的了解是:在表现新内容的需要上,学习连用劳动群众思想情感,在艺术上的表现方法,例如有说有唱(如说书鼓词)有问有答(如小放牛)……例如情感的深刻描绘,准确的生动的语言和形象,巧妙打比,以及各种形式的韵律节奏。这里,一不是简单的套用形式,二不是剽窃辞句,三不是填词(旧瓶装新酒),四不是随便把什么内容拼凑成韵文,分行写出,等等。但是这些做法在目前的诗里也是很不少的;这结果,好诗就少了。
把族形式看成一些死框子,是错误的,因为劳动群众在表达其内心一,发为诗歌的时候用的形式是多样的,自由的,由于需要,创造出各种形式,像“顺天游”只有两句,但字数多少并不死板,而又可以千句万句的唱下去;如果有的形式确实已经固定化了(例如有的曲艺形式),我们也不能削足适履,而要表现创造。
有人从字数上研究民族形式的规律,例如说三言,七言……当然,字数与韵律有关,规律是找得着的,但如果单从字数来理解民族形式,学习民族形式,对于学习民族形式讲,是一条绝路。
诗的民族的风格,既然还在少年时期,还多方面的在各种尝试上成长,及时克服缺点和误解是必要的。还是在表现内容的需要上学习民族形式,以创造新的民族形式吧。
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学外国诗或五四以来的好诗了;特别是新现实主义的诗,也还需要好好学。
关于歌颂
论文通网址: http://www.lunwentong.com/